.:.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上海丈母娘的算盘
观水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357
威望:106 點
金錢:883 USD
貢獻:25000 點
註冊:2022-10-18

上海丈母娘的算盘

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估计很多在沪的聚聚都有听过,有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研究这个现象,转过来分享一下,看看各位聚聚未来的丈母娘在想什么


🌹上海市人民公园相亲角位于人民公园正门内侧,2005 年起,一些担忧子女婚恋情况的上海本地家长自发聚集于此为子女相亲,后来相亲角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持续上升,吸引了子女在沪工作的众多外地父母汇聚到此,相亲角的规模也从人民公园正门旁逐渐向公园内部扩展。

🌹研究小组于2019-2022 年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法,深入访谈了相亲角内42 位为在上海工作的子女相亲的父母。

🌹42 位受访的父母由29 位女方家长和13 位男方家长组成,他们出生于1939-1973 年,其中20 世纪50-60 年代出生的约占3/4,绝大多数曾就职于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属于当地中产阶层,少部分为上中产阶层。

被访者有如下相对鲜明的特征。
其一,作为大多出生于20 世纪50-60 年代的群体,他们出生和成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深受社会主义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但他们的原生家庭相对来说往往受传统文化规范的影响较大,独特的成长背景与时代烙印使得他们对于家庭、婚姻与生育的观念认知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杂糅的特点。

其二,随着中国经济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他们在时代的大潮中获得了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成为中产阶层。他们组建家庭的阶段恰逢中国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较少的子女数量使得他们可以在财力和人力上慷慨支持自己的子女,这也使得他们在子女的婚姻与生活中享有一定的话语权。

事实上,大部分的受访家长都会和子女分享相亲对象信息,更有家长把在相亲角为子女相亲视为一种家庭合作。

受访者子女主要以“85 后”“90 后”为主,约占3/4;独生子女有29名,本科及以上学历40 名,其中包含17 名硕士研究生与2 名博士研究生。

▍关于婚姻

🌹大约有一半家长希望孩子一定要结婚,其中男女方家长均为一半左右。
也有不到一半的家长接受孩子不婚,其中女方家长14 位、男方家长仅2 位。

🌹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的华叔叔为1979 年出生的二女儿相亲,近5 年的相亲经历使华叔叔对于年轻世代的婚姻越发迷茫与失望,他曾多次遇见男方家庭的“骗婚”行为,如隐瞒婚史、觊觎女方房子等。正是这一系列失败的相亲经历让华叔叔对传统的“女大当婚”观念有了更多的反思,他开始思考婚姻对于人生的意义,以及婚姻是否能够为自己的女儿带来幸福。
❝怎么说呢,我觉得人生吧,如果没有婚姻的话,好像也不缺了一段什么,好像是这样,这个现在我们也说不清楚。❞(华叔叔)

🌹不少家长提到婚姻的情感陪伴意义,其中绝大多数为女方家长。
这些家长的情感逻辑背后还有经济逻辑的坚实支撑。
作为上海本地人的孙阿姨家境宽裕,有一个独生女,女儿的工作也不错,收入可观。对于孩子结婚问题,她表示“我不要急”,希望女儿“碰到喜欢的就结婚”。因为家境宽裕,她希望女儿无须因为社会规范、外在压力而“随便”去结婚,“要结就结,不结就不结”。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曾多次听到家长讲述老两口帮助女儿买了房子后,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其结婚压力。
王阿姨表示自己和丈夫帮助女儿在上海买房买车,让女儿觉得“自己一个人生活都没问题了”,进而拒绝寻找伴侣。

🌹婚姻作为一种性别化的社会制度,对女性的传统角色即为人妻为人母有更多的规范约束和责任期待,所以女方的家长也对此有更多的反思,更倾向于从个人角度为女儿的幸福、喜欢和意愿进行理性判断,做出个人选择,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压力”,也就是传统普婚规范的压力。

▍关于同居和未婚生育

🌹对于传统普婚规范而言,女方家长观念更为现代开放,而男方则相对传统保守,但在对非传统亲密关系的态度上,这种性别模式发生了倒转。

男方家长对同居和未婚生育这些非传统亲密关系明显更为宽容,其中一半左右的人接受同居;女方家长对非传统亲密关系或者说非传统性关系持更多的保留态度,其接受比率大大低于男方,不接受比率大大高于男方,特别是女方父母对于未婚生育的反对更是远远高于男方。

🌹很多女方家长理解女性在性行为上需要承受比男性更为严苛的规范,所以需要考虑到这些行为对家庭和个人声望的影响。
比如赵叔叔有一个独生女,他可以接受女儿不婚,但是不能接受女儿未婚生育和同居,因为毕竟同居对女方家庭“有影响的”,需要“顾及面子”。
而为“90 后”大女儿相亲的周阿姨对同居非常排斥,认为对于自己这样的“传统家庭”来说,同居“对女孩子是硬伤”。

🌹不过男方家长的宽容针对的主要是男性,而非女性。
在为独生子相亲的陶叔叔眼中,有过同居经历的女生就“相当于离过婚的人”或者是“一个家庭主妇了”,这“对女孩的伤害是最大的,男孩倒无所谓”。
显然,在陶叔叔的认知里,同居过的女性、家庭主妇和离过婚的女性都已经“贬值”了,但是这对男性没有影响。

这里折射出一个性别现实:在性关系、性行为上,不仅男女受到的评判不一样,而且在现实的婚姻市场上,男方家长的评判往往比女方家长的评判更能产生实际的影响力。

▍关于生育

🌹双方家长在传统普育规范方面的性别观念差异模式和传统普婚规范性别差异是一致的,即男方相对传统而女方相对宽容。
男方家长在生育问题上的坚定立场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他们对于生育的执着甚至要远远强于对婚姻的拥抱。

🌹9 位男方家长表示自己的儿子一定要有孩子,这远远高出女方家长。
仅有一位男方家长勉强接受丁克,这与近一半的女方家长接受丁克形成鲜明对比。
吊诡的是,男方家长对于传统生育规范的执着与前面他们对于非传统亲密关系的包容并行不悖。

🌹就生育的意义和功能而言,超过一半的家长提到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相关表达。
有意思的是,有将近一半的家长(主要是女方家长)是从子女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谈论养儿防老的,这其中有6位女方家长特别强调孩子的陪伴意义,而男方家长则未提到陪伴,他们普遍更看重孩子传宗接代的意义。

🌹有3 位男方家长主动把女性的学历和智商、优良基因传承与生育、孩子照料及受教育程度等联系起来,陶叔叔就是其中一位。
他将生出“合格”的高智商宝宝作为目标,把女方的高考成绩、智力作为为儿子择偶的“唯一标准”。
陶叔叔来自北方,是一位私营企业主,对于婚恋观念显得更为实在和严格。他不能接受丁克,并表示不在乎儿子什么时候要小孩,一句话“他最终必须得要”。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女方的第一学历必须是“985”高校,这样才能把优良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你们两个结婚,不传宗接代,这个家族的姓不就消失了吗? 假如你姓刘姓张,你没有孩子,你这个姓氏就消失了,没了!
你家(指女方) 的单位可以差一点。但是你高考分数, 第一学历就得好, 你的下一代必须要读名校。
不是说看别人长得好,就随便跟她谈。她高考多少分,她智力如何,她生的孩子怎样,都需要经过考虑。❞(陶叔叔)

🌹陈阿姨为“90 后”大女儿相亲,她强调了女生的婚育黄金期并指出“男孩子等得起,女孩子等不起”。她慨叹“很多优秀的女孩子因为年龄大了没能结婚成家把优秀的基因遗传下去,对国家是一个损失”。
王阿姨为“90 后”小女儿相亲。她不能接受孩子不婚不育,并指出:“现在国家都(允许)生三胎(三孩)了。不能不响应国家的号召,对不对?”

🌹也有一些女方家长对要求女性生育的传统规范进行了反思。
华叔叔为1979 年出生的小女儿相亲。因为女儿岁数较大,经常被相亲角的父母奚落“没意思了,再找(结婚)没意思”,他们的言下之意是华叔叔的女儿已经超过最佳生育年龄,也就失去了结婚的价值。在传统规范的压力下,华叔叔反而对女儿以后能否结婚不抱希望了。而对于生育,他也表示“不强求她生不生了”。

🌹一位为1977 年出生的女儿相亲的母亲,被一位男方父亲评价她女儿年龄太大,让她“不要来了”。当这位七八十岁的老母亲抹泪收摊离场时,旁边一位女方家长当即指出该男方家长的儿子为“三无产品”(无车无房无上海户口),并安慰这位母亲。

🌹为“85 后”独生女相亲的许阿姨也对部分男方家长以生育为重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她非常愤慨地提到不少男方寻偶者年龄越大,反而要求女方年龄越小。
❝这表明一个什么情况? 就他是把女性在“ 物化”。还有这些我不讲嘛? 像我们这个年龄呢,他根本就不是怎么去给孩子找个能共同生活的一个伴侣,他想的还是传宗接代。
首先他就问人家女的“你结婚了愿不愿意生孩子”,我跟你讲这个男方的家长的思想,就是封建的,顽固的传宗接代。他认为他儿子条件好,工资高,有房子有车你就会(同意和他结婚生孩子)。❞(许阿姨)

🌹对于男性而言,生育意味着种族的绵延,是在父系传承下对家族的承诺与责任,并因妻子的生育而享受着本属于女性的荣誉和声望。
不同的是,女性在传统社会中往往承担着生育的期待,还常常因为生育(不愿、推迟或者不能生育,甚至有时无法生育的原因可能在于男方)而被污名化。
更重要的,女性是传统生育责任的实际承担者,即怀孕生子以及因生育而造成的健康问题也更直接地落在她们身上,所以女方家长对传统生育规范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并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抵抗。

▍关于养儿防老
🌹只有近1/4 的家长希望孩子为自己养老。有意思的是,这里有8 位家长强调的是有孩子撑腰,以后在养老院才不会受欺负。
❝养老院你付了钱都没有用,你没有小孩是没有用的, 没有人来看你, 人家就看不起你, 就欺负你……你有儿子有女儿,大家庭啊,对吧?! 人家不会欺负你,多好啊! ❞(曹阿姨)

🌹父母们已经不再要求子女提供事无巨细的照料、付出与一味顺从;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更多是将子女视为其晚年生活免遭社会偏见以及养老机构照顾不周的底线与屏障。

🌹更多的父母(近2/3)认为孩子无须为自己养老。
正如秦阿姨(有一个“85 后”独生女)所说:“现在这个社会不要存什么养儿防老这个观念,我们观念已经完全改变了。”她指出,如果让独生子女小夫妻去照顾四个老人加上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

🌹一个悖论,绝大多数受访家长不指望子女为自己养老,似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正在慢慢过时。但是,也有接近一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结婚生子,这样子女未来可以依靠他们的孩子养老。
也就是说,养儿防老不是为了当下,而是为了子女的未来,让他们今后可以老有所依。

🌹养儿防老的隔代期待或者说目的功能的代际下移,说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全球化的影响,再加上养老等社会福利体系待完善,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增强,一方面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又希望家庭成为子女的安全网。

🌹强调子女依靠自己未来孩子养儿防老的家长,其中有6 位更为强调的是情感上的陪伴,且全部为女方家长。
许阿姨对于女儿是否要结婚处于矛盾状态,她最担心的也是女儿老了之后没有人陪。
❝像我们这种人思想有时候会斗争,现在社会包容度这样高,结不结婚不重要,但又想她不结婚怎么办,就这个到老了怎么办,我们要去世了怎么办……我无所谓,只要( 女儿) 有人陪着就行……我有时候跟孩子讲,反正( 你) 有个小孩,等你老的时候,你不会感到你跟这个社会脱轨。就像你(现在)回去(回家)以后,你父母肯定要问你很多事,你也会跟你父母聊很多。❞(许阿姨)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和日常逻辑动机和观念中,
首先,传统普婚规范已经开始松动,婚姻成为一种个人选择;
其次,年轻女性的经济独立和原生家庭的有力支持,使得晚婚成为普遍的婚姻实践,而在女性没有找到能让自己幸福、观念契合的结婚对象的实际情境中,这些支持就成为她们可以选择不婚这个可能性的现实经济保障或者说经济基础;
最后,在相对胶着和不对称的性别动态下,男女双方关于传统婚育规范和非传统亲密关系的观念认知上往往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三观”冲突特别是性别观念差异,可能会促使年轻女性在现实情境中作出晚婚或不婚的选择。

计迎春,周海燕,林泽宇.中国婚姻制度变迁的日常生活逻辑——基于上海市人民公园中产父母相亲角的田野观察和理论反思[J].妇女研究论丛,2023(04):73-88.



[ 此貼被观水在2023-11-14 00:45重新編輯 ]

赞(7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11-14 01:44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1-13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