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花菜百科专栏]大清都已经亡国110年了,正黄旗,哪来的自信?
本頁主題: [花菜百科专栏]大清都已经亡国110年了,正黄旗,哪来的自信?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花菜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2460
威望:2470 點
金錢:285297 USD
貢獻:366 點
註冊:2020-10-24

[花菜百科专栏]大清都已经亡国110年了,正黄旗,哪来的自信?

2021年5月27日,北京856路公交上。一位自称“正黄旗”的中老年大妈要求一位乘客让座,并用歧视性语言谩骂。这一幕被其他乘客录成了短视频,经过几天的发酵传播,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6月8日大妈被行政拘留。

这一事件已经尘埃落定,但是,北京大妈引以为傲的正黄旗身份究竟意味着什么,头顶通天纹的“正黄旗”人,出门为什么要挤公交,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白山黑水间的争夺

八旗是建州女真设立的军事制度,这一制度的形成,对后金崛起、满族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入关后,它也是清朝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石。一项制度并不会凭空出现,成功的制度往往是社会、历史、和其它先进制度共同影响下形成的产物。所以想要明白一个制度为何会出现,先要了解上述的这些因素。



黄白红蓝与镶黄白红蓝,共八旗

明初期和明中期最大的外部压力来自蒙古高原,虽然相较于元帝国不可同日而语,草原各部族也斗争不断,但是其军事实力依旧不容小觑。为了与之对抗,明代加强北方军备的同时,也在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蒙古高原的压力使得东北地区在地缘上非常敏感,燕山山脉及关宁锦走廊分隔了关内与关外,一旦突破这道屏障,作为首都的北京就会危在旦夕。所以,如果敌对势力同时控制蒙古高原与东北,这将为明朝带来巨大的边防压力。



明朝北方防线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给边防和财政造成了巨大压力,如果要同时应对两个方向,恐难以招架

当时东北生活着女真民族的各个部落,他们有相似的语言和生活习惯,部落之间相互通婚、攻伐。有的部落与辽东汉人关系密切,融合较好,有的部落蒙古血统成分较多。在无法完全控制的前提下,如果明朝不团结女真各部落,女真各部落就可能倒向蒙古势力,这显然不是明朝皇帝愿意看到的。

另一方面,朝鲜李朝也在加速北扩,势力已影响到如今的中国东北地区,一旦当地部族被李朝完全渗透,也是明朝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如果东北和东北各部组均支持明朝,这一地区无疑是明朝左右东北亚局势的关键抓手,但若是丢了,京畿地区便会直面前线

永乐初年,明朝册封对其有功的女真胡里改部,建立了建州卫,不久以后斡朵里部逐渐迁移到建州卫附近,明朝又先后建立了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任命斡朵里部的首领孟特穆掌管左卫,其弟弟凡察掌管右卫。

孟特穆便是日后清朝皇室的祖先,被清廷追认为肇祖。而胡里改部与斡朵里部成为了建州女真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随着女真各部的发展与融合,逐渐形成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分。



这三部分的名字与方位颇为对应,颇有种内分封而外夷狄的味道

建州女真与明朝合作较为紧密,汉化程度更高。建州三卫和明朝直接控制的卫所不同,自治程度极高,为羁縻[mí]卫所。作为指挥官的指挥使往往由当地酋长担任,通常世袭,朝廷对这里的影响有限。

建州女真也并不总是忠于明朝,他们不时会出兵劫掠明朝或朝鲜的边民,使之成为奴隶或工匠。明朝则不时出兵攻击作为反制措施,还会利用建州女真的内部矛盾削弱其力量。建州女真则在服从和叛逆之间反复横挑,利用掳掠来的人口和资源,扩充自己的势力。



长白山脉在这里其实形成了一道地理屏障,使得明朝的郡县组织很难扩展到渔猎部落的腹地,而长白山西部也成为大明与女真部落的争夺焦点

旗人哪来的?

明朝后期海西女真哈达部、叶赫部是女真中最强势的力量,他们倾向于与朝廷合作。这一时期建州女真相对受压制,同时对明朝、海西女真多有不服。建州出身,与明朝边官交好的野心家尼堪外兰也建议明朝出兵征讨建州。

凡察(曾掌管建州右卫)的后人王杲带领建州女真部队偷袭抚顺,并大肆劫掠,之后又进攻辽阳,杀死数名明朝军官,震动了明廷。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便集结兵力进攻建州右卫。此时王杲的力量甚至不足以统一建州,所以必然无力抵挡集结了兵力的明军。权衡利弊后,王杲的亲家建州左卫指挥使觉昌安和女婿塔克世选择暗中投靠明朝。

王杲死后,其子阿台再次反叛,觉昌安为了救出自己嫁给阿台的孙女,和儿子塔克世进入被围攻的古勒城。尼堪外兰出面劝降古勒城,然而劝降成功后,明军背弃承诺屠城,二者也被误杀在了城中。

努尔哈赤是觉昌安的孙子,塔克世的儿子,王杲的外孙,面对家族受到重创,他要求明朝边官处置尼堪外兰。然而后者没有受到处置,反而背靠明朝成为了女真各部的强势人物。

对于努尔哈赤,明朝也仅仅让他承袭祖爵,做了建州左卫指挥使。但这并没有“安慰”努尔哈赤的怒火,后来他选择起兵进攻尼堪外兰,并将其势力消灭。辽东总兵则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没有出兵干预,努尔哈赤成为了女真一霸。



其实从大明角度来看,长城以外打成什么样,最后都只能承认既成事实,一方面懒于干预,一方面已经无力干预了

利用难得的发展良机,努尔哈赤修筑城寨,逐渐统一了建州各部,并和以弓马娴熟闻名的叶赫部、哈达部结为姻亲,并依靠自己田庄的收入,组建了自己的骑兵部队。随后,建州女真成功抵御了海西女真叶赫、哈达、辉发三部联军的进攻,还与蒙古建立了同盟关系。具备了整合女真各部的实力。

决定性的转变发生在1599年,建州利用联姻等手段,趁着哈达部受到叶赫部攻击,又遭遇饥荒时将之吞并。吞并一个同样强大的部落,为建州带来新生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管理难题。

原本建州的军事制度具有浓厚的渔猎民族风格,延续了狩猎小队的编制。以血缘为纽带,将统一村或一寨的壮丁,每10-12名编为一个小队。这样的编制固然灵活,亲朋好友变为一个小队也方便配合。但是这显然为军官的工作增添了很多麻烦,一旦参战人数较多,就会变得难以控制。

1601年,努尔哈赤参考金代的军事制度,对旧军制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军事制度变革之后,建州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1607年击败辉发部,1613年吞并乌拉部,人口和实力迅速膨胀。

1615年,军政合一的组织——八旗制度雏形初现,每300户为一个牛录(佐领),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参领),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旗),每一级都由相对应的额真统帅。



然后在1619年的萨尔浒之战后,组织能力大幅提高的努尔哈赤成功“下山”,从此大明的辽东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时间的发展,八旗制度逐渐成熟。至少在1622年,四正色旗和四镶边旗的八旗型制正式确立。

望文生义的正黄旗

然而,现代人所指的正黄旗,并不是与努尔哈赤亲密度最高的那一批人马。

随着建州的势力越来越大,努尔哈赤久经考验的胞弟、子侄们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上演一场场父慈子孝的夺权大戏。努尔哈赤在八旗之上,又设置了谙班(大臣)和贝勒(王)。贝勒理论上总管各旗,实际上只能直辖各旗的护军,形成与军事将领额真们互相牵制的局面。



比如皇太极就是努尔哈赤的四贝勒,领两黄旗

然而,在权力交接给皇太极的过程中,依旧出现了残酷的权力斗争,并波及到八旗制度。两黄旗为努尔哈赤所统领,而正黄旗的名字前还带有“正”字,通常会让人误以为它是排序第一的旗,不知道前几天公交上的正黄旗大妈是不是也出现了这种误解。

其实镶黄旗才是排序第一的旗。日后,镶黄旗下走出鳌拜,慈安太后这样权倾一世的角色。慈禧太后则是镶蓝旗抬入镶黄旗。正黄旗名人相比要显得黯淡一些,能为大众所知的,除了纳兰性德,便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主和派琦善。



如果不考虑这个正字,仅从视觉习惯来看,也是右侧图案更高贵些

最初,不论镶黄、正黄都不在皇太极手里,而是属于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多铎和阿济格。于是,他便将原本的镶黄、正黄降格为镶白、正白,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改为正黄旗。将镶黄旗(即原镶白旗)给了长子。之后正蓝旗因为被卷入谋反事件,与正黄旗重新混编,形成了新的镶黄、正黄旗。之前的镶黄旗又变成了正蓝旗。

入关后,半数八旗进入北京驻防,其余的则守卫在长江、黄河、大运河沿线、关外、蒙古等重要城市的据点中。他们往往占据各个城市的一角或新建一座城,形成满城。旗人作为军事贵族,不但拥有俸禄米,而且享受免税免劳役的特权,在入关之初,一度广泛圈地。



随着清代击败各地反抗势力,平定三藩,又击败强势崛起的准格尔部,一步步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时期。依靠提供兵员换取经济、政治特权的八旗子弟们,迅速进入到了一个特权还在,但是义务大大减轻的时代,从平定三藩起就表现出不堪用的迹象。衣食无忧,缺少压力的生活逐渐造成了整个阶层的普遍堕落,武备废弛成为常态。

就这样,旗人从垄断暴力,令人生畏的军事贵族阶层,逐渐沦为落魄贵族。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从让人敢怒不敢言的老爷们,变成了日上三竿起床,去牛街吃口点心遛鸟的闲汉。

随着人口膨胀,八旗子弟的经济特权也不再优越,不少八旗子弟生活困顿,有些甚至走向流氓化。最终作为清朝武装力量核心的八旗,既无力镇压起义,也不能御外辱。使得满清政权不得不依赖汉人大臣与团练武装,旗人地位进一步下滑。

辛亥革命后,旗人的社会地位曾一度沦为底层。而如今,大清都已经亡国110年了。

赞(13)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6-16 11:4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1-11 02:35